魯仲連者、齊人也。好奇偉俶儻之畫策、一而不肯仕宦任職、好持高節。游於趙。
一索隱。按。廣雅云「俶儻、卓異也」。正義。俶、天歷反。魯仲連子云。「齊辯士田巴、服狙丘、議稷下、毀五帝、罪三王、服五伯、離堅白、合同異、一日服千人。有徐劫者、其弟子曰魯仲連、年十二、號『千里駒』、往請田巴曰。『臣聞堂上不奮、郊草不蕓、白刃交前、不救流矢、急不暇緩也。今楚軍南陽、趙伐高唐、燕人十萬、聊城不去、國亡在旦夕、先生柰之何。若不能者、先生之言有似梟鳴、出城而人惡之、願先生勿複言。』田巴曰。『謹聞命矣。』巴謂徐劫曰。『先生乃飛兔也、豈直千里駒。』巴終身不談。」
趙孝成王時、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餘萬、秦兵遂東圍邯鄲。趙王恐、諸侯之救兵莫敢擊秦軍。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、畏秦、止於蕩陰不進。一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二閒入邯鄲、因平原君謂趙王曰。「秦所為急圍趙者、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、已而復歸帝。今齊(湣王)已益弱、方今唯秦雄天下、此非必貪邯鄲、其意欲復求為帝。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、秦必喜、罷兵去。」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。
一集解。地理志河內有蕩陰縣。正義。蕩、天郎反、相州縣。
二索隱。新垣、姓。衍、名也。為梁將。故漢有新垣平。
此時魯仲連適游趙、會秦圍趙、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、乃見平原君曰。「事將柰何。」平原君曰。「勝也何敢言事。前亡四十萬之衆於外、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。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一、今其人在是。勝也何敢言事。」魯仲連曰。「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、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。梁客新垣衍安在。吾請為君責而歸之。」平原君曰。「勝請為紹介二而見之於先生。」平原君遂見新垣衍曰。「東國有魯仲連先生者、今其人在此、勝請為紹介、交之於將軍。」新垣衍曰。「吾聞魯仲連先生、齊國之高士也。衍人臣也、使事有職、吾不願見魯仲連先生。」平原君曰。「勝旣已洩之矣。」新垣衍許諾。
一索隱。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也。
二集解。郭璞曰。「紹介、相佑助者。」索隱。按。紹介猶媒介也。且禮、賓至必因介以傳辭。紹者、繼也。介不一人、故禮云「介紹而傳命」是也。
魯連見新垣衍而無言。新垣衍曰。「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、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。今吾觀先生之玉貌、非有求於平原君者也、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。」魯仲連曰。「世以鮑焦為無從頌而死者、皆非也。一衆人不知、則為一身。二彼秦者、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、三權使其士、虜使其民。四彼卽肆然而為帝、五過六而為政於天下、七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、吾不忍為之民也。八所為見將軍者、欲以助趙也。」
一集解。鮑焦、周之介士也。見莊子。索隱。從頌者、從容也。世人見鮑焦之死、皆以為不能自寬容而取死、此言非也。 正義。韓詩外傳云。「姓鮑、名焦、周時隱者也。飾行非世、廉潔而守、荷擔採樵、拾橡充食、故無子胤、不臣天子、不友諸侯。子貢遇之、謂之曰。『吾聞非其政者不履其地、污其君者不受其利。今子履其地、食其利、其可乎。』鮑焦曰。『吾聞廉士重進而輕退、賢人易愧而輕死。』遂抱木立枯焉。」按。魯仲連留趙不去者、非為一身。
二索隱。言衆人不識鮑焦之意、焦以恥居濁世而避之、非是自為一身而憂死。事見莊子也。
三集解。譙周曰。「秦用衞鞅計、制爵二十等、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。是以秦人每戰勝、老弱婦人皆死、計功賞至萬數。天下謂之『上首功之國』、皆以惡之也。」索隱。秦法、斬首多為上功。謂斬一人首賜爵一級、故謂秦為「首功之國」也。
四索隱。言秦人以權詐使其戰士、以奴虜使其人。言無恩以恤下。
五索隱。肆然猶肆志也。
六正義。至「過」字為絕句。肆然其志意也。言秦得肆志為帝、恐有烹醢納管、遍行天子之禮。過、失也。
七索隱。謂以過惡而為政也。
八正義。若趙、魏帝秦、得行政敎於天下、魯連蹈東海而溺死、不忍為秦百姓。
新垣衍曰。「先生助之將柰何。」魯連曰。「吾將使梁及燕助之、齊、楚則固助之矣。」新垣衍曰。「燕則吾請以從矣。若乃梁者、則吾乃梁人也、先生惡能使梁助之。」魯連曰。「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。使梁睹秦稱帝之害、則必助趙矣。」
新垣衍曰。「秦稱帝之害何如。」魯連曰。「昔者齊威王嘗為仁義矣、率天下諸侯而朝周。周貧且微、諸侯莫朝、而齊獨朝之。居歲餘、周烈王崩、一齊後往、周怒、赴於齊二曰。『天崩地坼、天子下席。三東藩之臣因齊後至、則斮。』四齊威王勃然怒曰。『叱嗟、而母婢也。』五卒為天下笑。故生則朝周、死則叱之、誠不忍其求也。彼天子固然、其無足怪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烈王十年崩、威王之七年。」正義。周本紀及年表雲烈王七年崩、齊威王十年也、與徐不同。
二正義。鄭玄云。「赴、告也。」今文「赴」作「訃」。
三索隱。按。謂烈王太子安王驕也。下席、言其寢苫居廬。
四集解。公羊傳曰。「欺三軍者其法斮。」何休曰。「斮、斬也。」
五正義。罵烈王後也。
新垣衍曰。「先生獨不見夫僕乎。十人而從一人者、寧力不勝而智不若邪。畏之也。」一魯仲連曰。「嗚呼。梁之比於秦若僕邪。」新垣衍曰。「然。」魯仲連曰。「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。」新垣衍怏然不悅、曰。二「噫嘻、三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。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。」魯仲魯曰。「固也、吾將言之。昔者九侯、鄂侯、四文王、紂之三公也。九侯有子而好、獻之於紂、紂以為惡、醢九侯。鄂侯爭之強、辯之疾、故脯鄂侯。文王聞之、喟然而歎、故拘之牖里之庫百日、五欲令之死。曷為與人俱稱王、卒就脯醢之地。齊湣王之魯、夷維子六為執策而從、謂魯人曰。『子將何以待吾君。』魯人曰。『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。』夷維子曰。『子安取禮而來〔待〕吾君。彼吾君者、天子也。天子巡狩、諸侯辟舍、七納管鑰、八攝衽抱機、九視膳於堂下、天子已食、乃退而聽朝也。』魯人投其鑰、不果納。一〇不得入於魯、將之薛、一一假途於鄒。當是時、鄒君死、湣王欲入吊、夷維子謂鄒之孤曰。『天子弔、主人必將倍殯棺、設北面於南方、然後天子南面吊也。』一二鄒之羣臣曰。『必若此、吾將伏劍而死。』固不敢入於鄒。鄒、魯之臣、生則不得事養、死則不得賻襚、一三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、魯、鄒、魯之臣不果納。一四今秦萬乘之國也、梁亦萬乘之國也。俱據萬乘之國、各有稱王之名、睹其一戰而勝、欲從而帝之、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、魯之僕妾也。且秦無已而帝、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。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、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。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。處梁之宮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。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。」
一索隱。言僕夫十人而從一人者、寧是力不勝、亦非智不如、正是畏懼其主耳。
二正義。怏、於尚反。
三索隱。上音依。噫者、不平之聲。下音僖。嘻者、驚恨之聲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鄴縣有九侯城。九、一作『鬼』。鄂、一作『郉』。」正義。九侯城在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。
五正義。相州蕩陰縣北九里有羑城。
六索隱。按。維、東萊之邑、其居夷也、號夷維子。故晏子為萊之夷維人是也。正義。密州高密縣、古夷安城。應劭云「故萊夷維邑也」。蓋因邑為姓。子者、男子之美號。又云。子、爵也。
七索隱。闢音避。避正寢。案。禮「天子適諸侯、必舍(于)〔其〕祖廟」。
八索隱。音管藥。
九索隱。音紀。正義。衽音而甚反。
一〇索隱。謂闔內門不入齊君。正義。鑰卽鑰匙也。投鑰匙於地。
一一正義。薛侯故城在徐州滕縣界也。
一二索隱。倍音佩。謂主人不在殯東、將背其殯棺立西階上、北面哭、是背也。天子乃於阼階上、南面而吊之也。
一三正義。衣服曰。襚、貨財曰賻、皆助生送死之禮。
一四索隱。謂時君弱臣強、故鄒、魯君生時臣並不得盡事養、死亦不得行賻襚之禮。然齊欲行天子禮於鄒、魯、鄒、魯之臣皆不果納之、是猶秉禮而存大體。
於是新垣衍起、再拜謝曰。「始以先生為庸人、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。吾請出、不敢復言帝秦。」秦將聞之、為卻軍五十里。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、擊秦軍、秦軍遂引而去。
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、魯連辭讓(使)者三、終不肯受。平原君乃置酒、酒酣起前、以千金為魯連壽。魯連笑曰。「所貴於天下之士者、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。卽有取者、是商賈之事也、而連不忍為也。」遂辭平原君而去、終身不複見。
其後二十餘年、燕將攻下聊城、一聊城人或讒之燕、燕將懼誅、因保守聊城、不敢歸。齊田單攻聊城二歲餘、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。魯連乃為書、約之矢以射城中、遺燕將。書曰。。
一正義。今博州縣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案年表、田單攻聊城在長平後十餘年也。」索隱。按。徐廣據年表、以為田單攻聊城在長平後十餘年耳、言「三十餘年」、誤也。
吾聞之、智者不倍時而棄利、勇士不卻死而滅名、一忠臣不先身而後君。今公行一朝之忿、不顧燕王之無臣、非忠也。殺身亡聊城、而威不信於齊、非勇也。功敗名滅、後世無稱焉、非智也。三者世主不臣、說士不載、故智者不再計、勇士不怯死。今死生榮辱、貴賤尊卑、此時不再至、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。
一索隱。卻死猶避死也。
且楚攻齊之南陽、一魏攻平陸、二而齊無南面之心、以為亡南陽之害小、不如得濟北之利大、三故定計審處之。今秦人下兵、魏不敢東面。衡秦之勢成、四楚國之形危。齊弃南陽、五斷右壤、六定濟北、七計猶且為之也。且夫齊之必決於聊城、公勿再計。今楚魏交退於齊、而燕救不至。八以全齊之兵、無天下之規、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、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。且燕國大亂、君臣失計、上下迷惑、慄腹以十萬之衆五折於外、九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、壤削主困、為天下僇笑。國敝而禍多、民無所歸心。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、是墨翟之守也。一〇食人炊骨、士無反外之心、是孫臏之兵也。一一能見於天下。雖然、為公計者、不如全車甲以報於燕。車甲全而歸燕、燕王必喜。身全而歸於國、士民如見父母、交游攘臂而議於世、功業可明。上輔孤主以制羣臣、下養百姓以資說士、一二矯國更俗、一三功名可立也。亡意亦捐燕棄世、東游於齊乎。一四裂地定封、富比乎陶、衞、一五世世稱孤、與齊久存、又一計也。此兩計者、顯名厚實也、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。
一索隱。卽齊之淮北、泗上之地也。
二索隱。平陸、邑名、在西界。正義。兗州縣也。
三索隱。卽聊城之地也。正義。言齊無南面攻楚、魏之心、以為南陽、平陸之害小、不如聊城之利大、言必攻之也。
四索隱。此時秦與齊和、故云「衡秦之勢成」也。
五索隱。棄楚所攻之泗上也。
六索隱。又斷絕魏之所攻齊右壤之地平陸是也。言右壤斷棄而不救也。
七索隱。志在攻聊城而定濟北也。
八索隱。按。交者、俱也。前時楚攻南陽、魏攻平陸、今二國之兵俱退、而燕救又不至、是勢危也。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此事去長平十年。」
一〇正義。如墨翟守宋、卻楚軍。
一一正義。言孫臏能撫士卒、士卒無二心也。
一二索隱。言旣養百姓、又資說士、終擬強國也。劉氏云讀「說士」為「銳士」、意雖亦便、不如依字。
一三索隱。欲令燕將歸燕、矯正國事、改更獘俗也。
一四索隱。亡音無。言若必無還燕意、則捐燕而東游於齊乎。
一五索隱。按。延篤注戰國策云「陶、陶朱公也。衞、衞公子荆」、非也。王劭云「魏冉封陶、商君姓衞」。富比陶、衞、謂此也。
且吾聞之、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、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。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鉤、篡也。遺公子糾不能死、怯也。一束縛桎梏、辱也。若此三行者、世主不臣而鄕里不通。鄕使管子幽囚而不出、身死而不反於齊、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。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、二況世俗乎。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、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侯、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、三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。曹子四為魯將、三戰三北、而亡地五百里。鄕使曹子計不反顧、議不還踵、刎頸而死、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將矣。曹子棄三北之恥、而退與魯君計。桓公朝天下、會諸侯、曹子以一劍之任、枝桓公之心五於壇坫之上、顏色不變、辭氣不悖、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、天下震動、諸侯驚駭、威加吳、越。若此二士者、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、以為殺身亡軀、絕世滅後、功名不立、非智也。故去感忿之怨、立終身之名。棄忿悁之節、六定累世之功。是以業與三王爭流、而名與天壤相獘也。願公擇一而行之。
一索隱。遺、棄也。謂棄子糾而事小白也。正義。管仲傅子糾而魯殺之、不能隨子糾死、是怯懦畏死。
二集解。方言曰。「荆、淮、海、岱、燕、齊之閒罵奴曰臧、罵婢曰獲。」
三正義。按。齊桓最初得周襄王賜文武胙、彤弓矢、大輅、故為五伯首也。
四索隱。魯將曹昧是也。
五索隱。按。枝猶擬也。
六正義。忿、敷粉反。悁、於緣反。
燕將見魯連書、泣三日、猶豫不能自決。欲歸燕、已有隙、恐誅。欲降齊、所殺虜於齊甚衆、恐已降而後見辱。喟然嘆曰。「與人刃我、寧自刃。」乃自殺。聊城亂、田單遂屠聊城。歸而言魯連、欲爵之。魯連逃隱於海上、曰。「吾與富貴而詘於人、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。」一
一索隱。肆猶放也。
鄒陽者、齊人也。游於梁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、一淮陰枚生二之徒交。上書而介於羊勝、公孫詭之閒。三勝等嫉鄒陽、惡之梁孝王。孝王怒、下之吏、將欲殺之。鄒陽客游、以讒見禽、恐死而負累、四乃從獄中上書曰。
一索隱。忌、會稽人、姓莊氏、字夫子。後避漢明帝諱、改姓曰嚴。
二索隱。名乘、字叔、其子皋、漢書並有傳。蓋以銜枚氏而得姓也。
三索隱。言鄒陽上書自達、而游於二人之閒、或往彼、或往此。介者、言有隔於其閒、故杜預曰「介猶閒也」。
四正義。諸不以罪為累。
臣聞忠無不報、信不見疑、臣常以為然、徒虛語耳。昔者荆軻慕燕丹之義、白虹貫日、太子畏之。一衞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、太白蝕昴、而昭王疑之。二夫精變天地而信不喻兩主、豈不哀哉。今臣盡忠竭誠、畢議願知、三左右不明、四卒從吏訊、為世所疑、是使荆軻、衞先生複起、而燕、秦不悟也。願大王孰察之。
一集解。應劭曰。「燕太子丹質於秦、始皇遇之無禮、丹亡去、故厚養荆軻、令西刺秦王。精誠感天、白虹為之貫日也。」如淳曰。「白虹、兵象。日為君。」烈士傳曰。「荆軻發後、太子自相氣、見虹貫日不徹、曰。『吾事不成矣。』後聞軻死、事不立、曰『吾知其然也。』」索隱。烈士傳曰。「荆軻發後、太子自相氣、見虹貫日不徹、曰『吾事不成』。後聞軻死、事不就、曰『吾知其然』。」是畏也。又王劭云「軻將入秦、待其客未發、太子丹疑其畏懼、故曰畏之」、其解不如見虹貫日不徹也。戰國策又云聶政刺韓傀、亦曰「白虹貫日」也。
二集解。蘇林曰。「白起為秦伐趙、破長平軍、欲遂滅趙、遣衞先生說昭王益兵糧、乃為應侯所害、事用不成。其精誠上達於天、故太白為之蝕昴。昴、趙地分野。將有兵、故太白食昴。食、干歷之也。」如淳曰。「太白乃天之將軍也。」 索隱。服虔云。「衞先生、秦人。白起攻趙軍於長平、遣衞先生說昭王請益兵糧、為穰侯所害、事不成。精誠感天、故太白食昴。昴、趙分也。」如淳云。「太白主西方、秦在西、敗趙之兆也。食謂干歷之也。」又王充云。「夫言白虹貫日、太白食昴、實也。言荆軻之謀、衞先生之策、感動皇天而貫日食昴、是虛也。」
三集解。張晏曰。「盡其計議、願王知之也。」
四索隱。言左右之不明、不欲斥王。
昔卞和獻寶、楚王刖之。一李斯竭忠、胡亥極刑。是以箕子詳狂、二接輿辟世、三恐遭此患也。願大王孰察卞和、李斯之意、而後楚王、胡亥之聽、四無使臣為箕子、接輿所笑。臣聞比干剖心、子胥鴟夷、五臣始不信、乃今知之。願大王孰察、少加憐焉。
一集解。應劭曰。「卞和得玉璞、獻之武王。武王示玉人、玉人曰『石也』。刖右足。武王沒、復獻文王、玉人復曰『石也』。刖其左足。至成王時、卞和抱璞哭於郊、乃使玉尹攻之、果得寶玉。」索隱。楚人卞和得玉璞事見國語及呂氏春秋。案世家、楚武王名熊通。文王名賢、武王子也。成王、文王子也、名惲。
二索隱。詳音陽。謂詐為狂也。司馬彪曰「箕子名胥餘」是也。
三集解。張晏曰。「楚賢人、詳狂避世也。」索隱。張晏曰「楚賢人」。高士傳「楚人陸通、字接輿」是也。
四索隱。謂以楚王、胡亥之聽為謬、故後之而不用。後猶下也。
五索隱。按。韋昭云「以皮作鴟鳥形、名曰『鴟夷』。鴟夷、皮榼也」。服虔曰「用馬革作囊也、以裹尸、投之於江」。
諺曰。「有白頭如新、一傾蓋如故。」二何則。知與不知也。三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、藉荆軻首以奉丹之事。四王奢去齊之魏、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。五夫王奢、樊於期非新於齊、秦而故於燕、魏也、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、行合於志而慕義無窮也。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、而為燕尾生。六白圭戰亡六城、為魏取中山。七何則。誠有以相知也。蘇秦相燕、燕人惡之於王、王按劍而怒、食以駃騠。八白圭顯於中山、中山人惡之魏文侯、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。何則。兩主二臣、剖心坼肝相信、豈移於浮辭哉。
一索隱。案。服虔云「人不相知、自初交至白頭、猶如新也」。
二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如吳札、鄭僑也。」按。家語「孔子遇程子於途、傾蓋而語」。又志林云「傾蓋者、道行相遇、軿車對語、兩蓋相切、小欹之、故曰傾也。」
三集解。桓譚新論曰。「言內有以相知與否、不在新故也。」
四索隱。藉音子夜反。韋昭云。「謂於期逃秦之燕、以頭與軻、使入秦以示信也。」
五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王奢、齊人也、亡至魏。其後齊伐魏、奢登城謂齊將曰。『今君之來、不過以奢之故也。夫義不苟生以為魏累。』遂自剄也。」
六索隱。服虔云。「蘇秦於齊不出其信、於燕則出尾生之信。」韋昭云。「尾生守信而死者。」案。言蘇秦於燕獨守信如尾生、故云「為燕之尾生」也。
七集解。張晏曰。「白圭為中山將、亡六城、君欲殺之、亡入魏、文侯厚遇之、還拔中山。」索隱。案。事見戰國策及呂氏春秋也。
八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駃騠、駿馬也、生七日而超其母。敬重蘇秦、雖有讒謗、而更膳以珍奇之味。」索隱。案。字林云「決啼二音、北狄之良馬也、馬父驘母」。 正義。食音寺。駃騠音決蹄。北狄良馬也。
故女無美惡、入宮見妒。士無賢不肖、入朝見嫉。昔者司馬喜髕腳於宋、卒相中山。一范睢折脅折齒二於魏、卒為應侯。此二人者、皆信必然之畫、捐朋黨之私、挾孤獨之位、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。是以申徒狄自沈於河、三徐衍負石入海。四不容於世、義不苟取、比周於朝、以移主上之心。故百里奚乞食於路、繆公委之以政。甯戚飯牛車下、而桓公任之以國。五此二人者、豈借宦於朝、假譽於左右、然後二主用之哉。感於心、合於行、親於膠漆、昆弟不能離、豈惑於衆口哉。故偏聽生奸、獨任成亂。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、六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。七夫以孔、墨之辯、不能自免於讒諛、而二國以危。何則。衆口鑠金、八積毀銷骨也。九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、齊用越人蒙而彊威、宣。一〇此二國、豈拘於俗、牽於世、系阿偏之辭哉。公聽並觀、垂名當世。一一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、由余、越人蒙是矣。不合、則骨肉出逐不收、朱、象、管、蔡是矣。今人主誠能用齊、秦之義、後宋、魯之聽、則五伯不足稱、三王易為也。
一集解。晉灼曰。「司馬喜三相中山。」蘇林曰。「六國時人、被此刑也。」索隱。事見戰國策及呂氏春秋。蘇林云。「六國時人、相中山也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應侯傳作「折脅折齒」是也。說文「拉、摧也」、音力答及。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殷之末世人。」索隱。申屠狄。按。莊子「申屠狄諫而不用、負石自投河」。韋昭云「六國時人」。漢書云自沈於雍河、服虔曰雍州之河、又新序作「抱甕自沈於河」、不同也。
四集解。列士傳曰。「周之末世人。」索隱。亦見莊子。張晏曰「負石欲沈」。
五集解。應劭曰。「齊桓公夜出迎客、而寧戚疾擊其牛角商歌曰。『南山矸、白石爛、生不遭堯與舜禪。短布單衣適至骭、從昏飯牛薄夜半、長夜曼曼何時旦。』公召與語、說之、以為大夫。」索隱。事見呂氏春秋。商歌謂為商聲而歌也、或云商旅人歌也、二說並通。矸音公彈反。矸者、白淨貌也。顧野王又作岸音也。禪音膳、如字讀、協韻失之故也。埤蒼云「骭、脛也」。字林音下諫反。
六索隱。論語「齊人歸女樂、季桓子受之、三日不朝、孔子行」也。
七索隱。案左氏、司城子罕姓樂名喜、乃宋之賢臣也。漢書作「子冉」。不知子冉是何人。文穎曰「子冉、子罕也」。又按。荀卿傳云「墨翟、孔子時人、或云在孔子後」。又襄二十九年左傳「宋飢、子罕請出粟」。按。時孔子適八歲、則墨翟與子罕不得相輩、或以子冉為是也。
八索隱。案。國語云「衆心成城、衆口鑠金」。賈逵云「鑠、消也。衆口所惡、雖金亦為之消亡」。又風俗通云「或說有美金於此、衆人或共詆訿、言其不純金、賣者欲其必售、因取鍛燒以見其眞、是為衆口鑠金也」。
九索隱。大顏云。「讒人積久譖毀、則父兄伯叔自相誅戮、骨肉為之消滅也。」
一〇索隱。越人蒙未見所出。漢書作「子臧」。又張晏云「子臧、越人」。或蒙之字也。
一一索隱。小顏云。「公聽、言不私。並觀、所見齊同也。」
是以聖王覺寤、捐子之之心、一而能不說於田常之賢。二封比干之後、修孕婦之墓、三故功業複就於天下。何則。欲善無厭也。夫晉文公親其讎、強霸諸侯。齊桓公用其仇、而一匡天下。四何則、慈仁殷勤、誠加於心、不可以虛辭借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燕王讓國於其大臣子之也。」
二集解。應劭曰。「田常事齊簡公、簡公說之、而殺簡公。使人君去此心、則國家安全也。」
三集解。應劭曰。「紂刳姙者、觀其胎產也。」索隱。案。比干之後、後謂子也、不見其文。尚書封比干之墓、又惟云刳剔孕婦、則武王雖反商政、亦未必修孕婦之墓也。
四集解。謂晉寺人勃鞮、齊管仲也。
至夫秦用商鞅之法、東弱韓、魏、兵強天下、而卒車裂之。越用大夫種之謀、禽勁吳、霸中國、而卒誅其身。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、一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。二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、懷可報之意、披心腹、見情素、墮肝膽、施德厚、終與之窮達、無愛於士、則桀之狗可使吠堯、三而跖之客可使刺由。四況因萬乘之權、假聖王之資乎。然則荆軻之湛七族、五要離之燒妻子、六豈足道哉。
一索隱。案。三得相不喜、知其才之自得也。三去相不悔、知非己之罪也。
二集解。列士傳曰。「楚於陵子仲、楚王欲以為相、而不許、為人灌園。」索隱。案。孟子云陳仲子、齊陳氏之族。兄為齊卿、仲子以為不義、乃適楚、居於於陵、自謂於陵子仲。楚王騁以為相、子仲遂夫妻相與逃、為人灌園。烈士傳云字子終。
三集解。韋昭曰。「言恩厚無不使也。」索隱。及下「跖之客可使刺由」、此並見戰國策。服虔云仲由也。應劭云許由也。
四集解。應劭曰。「跖之客為其人使刺由。由、許由也。跖、盜跖也。」
五集解。應劭曰。「荆軻為燕刺秦始皇、不成而死、其族坐之湛沒。吳王闔閭欲殺王子慶忌、要離詐以罪亡、令吳王燔其妻子、要離走見慶忌、以劍刺之。」張晏曰。「七族、上至曾祖、下至曾孫。」索隱。湛音沈。張晏云「七族、上至曾祖、下至元孫」。又一說云、父之族、一也。姑之子、二也。姊妹之子、三也。女子之子、四也。母之族、五也。從子、六也。及妻父母凡七。
六索隱。事見呂氏春秋。
臣聞明月之珠、夜光之璧、以暗投人於道路、人無不按劍相眄者。何則。無因而至前也。蟠木根柢、輪囷一離詭、二而為萬乘器者。何則。以左右先為之容也。三故無因至前、雖出隨侯之珠、夜光之璧、猶結怨而不見德。故有人先談、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。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、身在貧賤、雖蒙堯、舜之術四、挾伊、管之辯、懷龍逢、比干之意、欲盡忠當世之君、而素無根柢之容、雖竭精思、欲開忠信、輔人主之治、則人主必有按劍相眄之跡、是使布衣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。
一索隱。孟康云。「蟠結之木也。」晉灼云。「盤柢、木根也。」
二集解。張晏曰。「根柢、下本也。輪囷離詭、委曲盤戾也。」
三索隱。謂左右先加雕刻、是為之容飾也。
四索隱。案。言雖蒙被堯、舜之道。
是以聖王制世御俗、獨化於陶鈞之上、一而不牽於卑亂之語、不奪於衆多之口。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、以信荆軻之說、而匕首竊發。二周文王獵涇、渭、載呂尚而歸、以王天下。故秦信左右而殺、周用烏集而王。三何則。以其能越攣拘之語、馳域外之議、獨觀於昭曠之道也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陶家名模下圓轉者為鈞、以其能制器為大小、比之於天。」索隱。張晏云。「陶、冶。鈞、範也。作器、下所轉者名鈞。」韋昭曰。「陶、燒瓦之灶。鈞、木長七尺、有弦、所以調為器具也。」崔浩云。「以鈞制器萬殊、故如造化也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通俗文云「其頭類匕、故曰匕首、短而便用也」。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太公望塗覯卒遇、共成王功、若烏鳥之暴集也。」索隱。韋昭云。「呂尚適周、如烏之集。」
今人主沈於諂諛之辭、牽於帷裳之制、一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、二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。三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言為左右便闢侍帷裳臣妾所見牽制。」
二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食牛馬器、以木作、如槽也。」索隱。案。言駿足不可羈絆、以比逸才之人。應劭云「皁、櫪也」。韋昭云「皁、養馬之官、下士也」。案。養馬之官、其衣皁也。又郭璞云「皁、養馬器也」。 正義。顏云。「不羈、言才識高遠、不可羈系。皁、在早反。方言云『梁、宋、齊、楚、燕之閒謂櫪曰皁』。」
三集解。如淳曰。「莊子云鮑焦飾行非世、抱木而死。」索隱。晉灼云。「列士傳鮑焦怨世不用己、採蔬於道。子貢難曰。『非其代而採其蔬、此焦之有哉。』棄其蔬、乃立枯洛水之上。」案。此事見莊子及說苑、韓詩外傳、小有不同耳。
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污義、砥厲名號者不以欲傷行、故縣名勝母一而曾子不入、二邑號朝歌而墨子回車。三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、攝於威重之權、主於位勢之貴、故回面四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於左右、則士伏死堀穴巖(巖)〔藪〕之中耳、五安肯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。
一集解。漢書云里名勝母也。正義。鹽鐵論皆雲里名、尸子及此傳云縣名、未詳也。
二索隱。按。淮南子及鹽鐵論並雲里名勝母、曾子不入、蓋以名不順故也。尸子以為孔子至勝母縣、暮而不宿、則不同也。
三集解。晉灼曰。「朝歌者、不時也。」正義。朝歌、今衞州縣也。
四索隱。杜預云。「回、邪也。」
五集解。詩云。「節彼南山、維石岩岩。」
書奏梁孝王、孝王使人出之、卒為上客。
太史公曰。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、然餘多其在布衣之位、蕩然肆志、不詘於諸侯、談說於當世、折卿相之權。鄒陽辭雖不遜、然其比物連類、有足悲者、亦可謂抗直不橈矣、吾是以附之列傳焉。
索隱述贊。魯連達士、高才遠致。釋難解紛、辭祿肆志。齊將挫辯、燕軍沮氣。鄒子遇讒、見詆獄吏。慷慨獻說、時王所器。